常见问题
您的位置:首页 > 常见问题 > 凹版常见质量故障分析及预防措施——镀铜

凹版常见质量故障分析及预防措施——镀铜

一、镀铜点

原因分析:

1基体本身有缺陷清洗不彻底,版辊表面附有不导电污染物

2镀镍层有过大的穿透性空隙、或毛刺或打磨不当

3镀铜槽液有悬浮性颗粒、或过滤芯过脏或过滤机密封不好

4镀铜液氯离子含量过少(伴随倒角有筋条)

5镀铜液氯离子含量过多(伴随版面没有光泽)

6添加剂1#过多,或添加剂2#过少

7电流密度过大

8温度过低

9金属杂质离子过多

10基体的内应力过大(主要指焊接处)

11镀镍后,镍层打磨过粗

12工艺不当造成添加剂2#过量分解电流密度设定过小

预防措施:

1加强检查镀铜过程中填平性差;油脂等物质填充在缺陷处;清洗过程中,碱性物质在缺陷处没有洗净,入槽后金属离子形成沉淀物

2) 调整镀镍工艺铜基体入槽前不宜打磨过重

3加强镀镍前清洗及槽液的净化,及时更换滤芯

4添加适量盐酸,至工艺要求

5Ag2CO3Zn处理,或稀释镀液或反复冲洗阳极进行快速消耗

6适量添加切记不能过量

7调整至工艺标准

8检查温度设定或加热棒

9加强生产管理,避免漏液

10注意焊接保温处理,适当补充2#添加剂

11打磨要均匀、细致1000号砂纸,或百洁布

12调整;温度高,槽电压高,上液泵进空气、添加了过量的双氧水等现象都会造成2#添加剂的过量消耗

 

二、镀铜层硬度过高

原因分析:

1硬度硬化剂(一般为添加剂1#)过多;

2温度低;

3电流密度过大;

4转速过慢;

5硫酸铜含量低;

6金属杂质过高

7氯离子不足

预防措施:

1补充添加剂2#,并降低添加剂1#比例;硬化剂的作用机理:一方面提高极化度,使结晶细致,另一方面在还原过程中产生轻元素的夹杂,形成间隙固溶体结晶;

2适当提高镀液温度;

3适当减小电流密度

4适当提高版辊转速

5不能低于180g/L

6加强管理,杜绝漏液,选择质量好的磷铜阳极;金属杂质过,产生金属杂质与铜离子的共沉积,形成置换固溶体结晶;

7)分析、调整氯离子的作用类似添加剂2#

 

三、镀铜层硬度低

原因分析:

1添加剂1#不足或添加剂2#过量

2H2SO4不足

3温度过高

4电流密度过低

5版辊转速过快

6氯离子过量

预防措施:

1补充添加剂1# 0.5-1ml/L或提高添加剂1#的补充比例;

2分析调整

3降至工艺范围温度如超过50℃,应适量补充添加剂

4调整

5适当减小,线速度约为0.6-0.8m/S为宜

6分析调整氯离子过多,抑制添加剂1#的作用;还会使阳极的导电能力下降,达不到设定的电流密度

 

四、镀铜层硬度保质期短(出槽硬度良好)

原因分析:

1添加剂补充量少;

2添加剂1#比例过少;

3添加剂性能差;

4镀液温度设定高,或冷却系统故障;

5版辊储存的温度过高;

6版辊反复布轮抛光

预防措施:

1提高补充量;添加剂属于金属离子配位体,比例和总量决定添加剂的作用;

2提高添加剂1#的补充比例;

3选择性能优良的添加剂;

4检修;

5注意存储温度;储存温度高,或因多次抛光会产生的高温缩短硬度自然失效的时间

 

五、电雕打针(不含铁辊加工质量及电雕因素)

原因分析:

1镀层硬度过高;

2镀层粘性过大(脆性过小)

3镀层结晶粗糙

4镀层内应力过大

5镀层中的颗粒夹杂

6镀层中含有针孔

预防措施:

1调整工艺,降低镀铜层硬度;

2调整电镀工艺,提高镀层脆性;

3提高镀层的结晶细腻程度;

4调整工艺降低镀层的内应力;

5减少镀层中的颗粒夹杂;

6调整电镀工艺和环境,减少镀层针孔率

详情参见《电雕凹版打针因素分析》

 

六、镍铜起皮

原因分析:

1镀镍层钝化,即产生非活性膜

2镀铜添加剂2#过多

3镀铜电流密度瞬间过大

4镀铜液温度过低

5Cl-过少(版头有筋,分层起皮)

6镀铜槽CuSO4过高

7添加剂性能不良

8有机添加剂分解产物过多。

预防措施:

1镀完镍到入铜槽的时间不能超过3分钟。并注意用5%的H2SO4活化10秒以上

2适当补加添加1#或稀释镀液或通电处理或排液

3镀铜不应采用冲击电流

4调整到工艺范围

5)分析、调整氯离子含量;

6稀释,或采用辅助阳极注意补充其他的镀液成分

7更换性能优良的添加剂,大多出现在半浸工艺、两只以上版辊中间接头处,距离版辊1cm处局部分布

8活性炭大处理

 

七、镀铜层版面局部分层

原因分析:

1添加剂性能不良

2有机添加剂分解产物过多

预防措施:

1更换性能优良的添加剂;

2稀释镀液活性炭大处理

 

八、镀铜层沉积厚度不准确

原因分析:

1槽系数设定不正确;

2整流器实际输出与显示数据不准;

3镀槽有漏电情况

预防措施:

1标准为13标准系数为自然定律推算所得,在整流器、镀槽正常的情况下,不应变动;

2检测校准;

3检查

 

九、导角针状毛刺

原因分析:

1添加剂1#过量或添加剂2#不足;

2硫酸铜含量过低;

3电流密度过大;

4版辊旋转速度低;

5镀液温度低。

预防措施:

1补充添加剂2#可以通过霍尔槽进行检测,并测试补充量,方便快捷;

2提高硫酸铜含量;

3调整至工艺要求;

4检测实际版辊转速并调整;

5检测调整

 

十、导角蘑菇状毛刺

原因分析:

1添加剂2#过量或添加剂1#不足;

2硫酸铜含量过低;

3电流密度过大;

4版辊旋转速度低;

5镀液温度低。

预防措施:

1补充添加剂1#可以通过霍尔槽进行检测,并测试补充量,方便快捷;

2提高硫酸铜含量;

3调整至工艺要求;

4检测实际版辊转速并调整;

5检测调整

 

十一、导角斜纹状毛刺

原因分析:

1Cl-含量过低

预防措施:

1)调整含量至100-120ppmCl-是性能优良的无机添加剂,提高镀层的整平能力,性能类似于添加剂2#

 

十二、镀铜槽电压过高

原因分析:

1硫酸含量不足;

2硫酸铜含量过高;

3Cl-含量过高;

4阳极面积小

预防措施:

1镀液的电导率低H+离子的数量能够有效提高镀液的导电能力

2阳极表面容易结晶,降低铜球溶解面积;

3形成的氯化亚铜包裹于阳极铜球表面,使阳极不溶解;阳极表面是Cl-消耗的最主要途径;

4阳极钝化吸氧所致

 

十三、镀铜槽电压波动大

原因分析:

1硫酸铜含量过高;

2铜球导电不好;

3阳极篮中铜泥过多;

4吊架、碳刷、铜排接触不良;

5Cl-含量过高

预防措施:

1阳极表面容易结晶,降低铜球溶解面积;

2震动阳极,保持铜球与钛篮的接触良好铜球越大,越容易损毁钛篮

3定期冲洗,或选择质量更好的铜球冲洗频率不宜过大,每周一次即可;

4检修;

5形成的氯化亚铜包括于阳极铜球表面,使阳极不溶解

 

十四、版面不规则橘皮状镀层(电镀过程中为暗红色)

原因分析:

1槽电压过高引起;

2上液泵功率或上液泵流量小,镀液循环差;

3添加剂2#含量不足,或工艺不当造成添加剂2#消耗过快;

4硫酸铜含量过高;

5添加剂副产物太多,或添加剂总量少

预防措施:

1查找原因,整改,参见故障12项。槽电压高,电极极化大引起(集中在直径粗的版上)

2)检查;

3)补加添加剂2#,并查找添加剂2#消耗过大的原因;

4)分析、调整至正常范围;

5)稀释镀液或活性炭粉处理。






十五、焊缝或版壁内侧点焊处麻点、针孔、起泡

原因分析:

1焊接电流过大,造成内应力大;

2)室内温度过低,焊缝处热量消散过快,造成内应力不能释放;

3焊剂潮湿;

4剪板机故障,造成剪切口不整齐,焊缝不通透;

5电镀工艺不当,预热时间短,添加剂2#含量不足

预防措施:

1更改焊接工艺;

2适当提高室温,或焊接之前先烘烤钢板;

3加强焊剂前处理;焊剂潮湿,造成焊缝有针孔

4更换或维修;

5适当提高添加剂2#的比例;如果电镀工艺正常,不要轻易调整

 

十六、镀液中有油脂状漂浮物(非外部污染)

原因分析:

1添加剂使用量过大(特别是添加剂2#);

2镀液中硫酸铜含量过高;

3镀液使用周期过长,或长时间没有大处理

预防措施:

1调整添加剂使用量;添加剂分解产物,超过了在镀液中的溶解度就会析出漂浮镀液表面,添加剂使用量越多,越严重,同时硫酸铜越高,添加剂分解产物在镀液中的溶解度越低,故障表现的就会越严重。

2稀释;

3碳粉大处理(参见酸性镀铜溶液大处理流程)

 

十七、镀铜槽长时间停用,氯离子含量升高

原因分析:

1氯离子本身含量偏高;

2阳极泥长久没有冲洗;

3镀槽停用时间长

预防措施:

1镀槽长时间停用之前将阳极泥冲洗干净,就能防止此种故障;主要原因是因为铜泥中有大量氯化亚铜沉淀,这些沉淀会进行缓慢溶解,使镀液中的氯离子升高,正常电镀过程中阳极会产生亚铜离子,又会和氯离子生产沉淀,维持正常的氯离子浓度,但如果长时间停产,阳极没有亚铜离子产生,就失去了对氯离子浓度升高的拟制作用,就产生了氯离子超过的故障。另外,还有一个方面的原因,就是铜泥中的氯化亚铜在空气中也会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,变成氯化铜(易容性高),所以长时间停槽就容易使镀液中的氯离子含量升高

 

十八、电镀粗版容易出现毛刺,细版正常

原因分析:

1电镀粗版槽电压过高,添加剂2#消耗快

2镀镍后打磨不均匀;

3阳极面积过小;

4上液泵流量不足

预防措施:

1提高硫酸含量,降低电流密度;

2延长打磨时间粗版旋转线速度快,打磨容易不均匀;

3增大阳极面积阳极面积小,槽电压过高;

4增加上液泵流量上液泵流量小,镀液成份消耗过快

 

十九、版面粗糙无光,硬度正常

原因分析:

1镀液带交流电,一般是加热管漏电所致多在镀版过程中加热时出现






预防措施:

1用试电笔或万用表测试镀液是否带电。入槽后长时间版面不亮,镀层暗红色粗糙,电镀完毕版面类似磨床粗磨后的状态,整个版面有点,手摸刺手,但硬度正常。

 

 

二十、镀小版版面有毛刺,镀大版没有

原因分析:

1小版版面过粗;

2小版镀镍电流过大;

3电镀小版转速过慢;

4添加剂2#不足

预防措施:

1提高小版钢体表面粗糙度;

2降低镀镍电流密度;

3将版辊旋转线速度调整到一样;

4适当补充添加剂2#0.5ml/L

 

二十一、铜层镀铬局部起皮,分层

原因分析:

1添加剂使用量过多;

2添加剂1#使用量过大。






预防措施:

1减少添加剂使用量,严重时停止添加剂泵的工作;电镀铜层光亮度差,微观版面有密密麻麻亮点,版面打磨痕迹不能在电镀过程中消失,甚至更为严重

2)人工补充添加剂2#

 

 

二十二、版面有砂纸打磨痕迹

原因分析:

1添加剂2#使用过量,版面亮度过高;

640 (10)


预防措施:

1稀释镀液,适当补充添加剂1#

2减少添加剂2#使用量版面镜面光亮,故砂纸打磨痕迹比较明显

 

二十三、版面光亮,但布满铜点,不刺手

原因分析:

1添加剂1#过量







预防措施:

1稀释镀液,适当补充2#添加剂;

2减少1#添加剂使用量1#添加剂过量,造成2#添加剂中的整平剂不起作用

       

 

二十四、镀铜后版面呈现白色粉状物

原因分析:

1镀铜液中氯离子过高,镀后版面冲洗水量不足;

2冲洗水用循环水,水中氯离子含量过高;(白色粉末主要成分是氯化亚铜)

640 (13)


预防措施:

1控制镀液氯离子含量,电镀后及时用大量水冲洗;

2改用自来水冲洗

 

二十五、镀层呈现条纹状

原因分析:

1硬化剂太多(一般为添加剂1#),或2#整平剂不足;

2电流密度过小,越小约严重;

3版辊浸入率过大,造成电流密度小

640 (14)


预防措施:

1补充添加剂2#,或活性炭处理镀液;

2提高电流密度

 

 

二十六、版面橘皮状起皮

原因分析:

1镀镍太薄;

2添加剂1#过量;

3装夹导电不良。







预防措施:

1延长镀镍到450S以上;

2补充2#添加剂1ml/L

  

二十七、版面烧焦

原因分析:

1添加剂2#严重过量;

2添加剂总量多;

3大多出在国产体系中

预防措施:

1稀释镀液;

640 (17)


原创文章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txxcdg.com/a/124.html

相关推荐

cache
Processed in 0.010124 Secon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