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见问题
您的位置:首页 > 常见问题 > 凹版常见质量故障分析及预防措施——镀铬

凹版常见质量故障分析及预防措施——镀铬

一、镀铬层硬度低

原因分析:

1)温度过高

2Dk过低

3CrO3浓度过高

4三价铬含量过低

5铜杂质过多

6铬:酸比不当(H2SO4多)

7阳极导电不均匀(软硬不均)

8添加剂使用量过少

9版辊转速过快

10铜层硬度低

预防措施:

1)调整至工艺范围54-58摄氏度为宜

2适当升高普通镀铬45-55A/dm2

3分析调整200-220g/L

4分析调整可通过电解实现

5去铜剂处理或稀释

6调整铬:酸比100:1.1-1.2

7紧固、刷洗、更换

8适当提高添加剂补充比例

9调整

10提高铜层硬度。

 

二、镀铬层局部镀不上铬 

原因分析:

1)版面没有清洗干净;

2冲击电流过小;

3酸比不当;

4三价铬含量过高;

5退镀版面有难溶性膜层存在

预防措施:

1)雕刻油、抛光膏油脂固化;

2实地版,应高于正常版辊电流密度;

3调整1001.1-1.2硫酸含量少,开通电流时,完全沉积上镀层的时间长;硫酸含量过高,会造成局部长时间镀不上铬;

4如果三价铬偏高,适当提高硫酸的含量;5应彻底清除,建议使用高品质除油剂清理


三、印刷过程脱墨

3.1  上机就脱墨(版辊硬度过高,整平性差,结晶粗糙、抛光力度不够)

原因分析:

1)Dk过大,造成版面整平性差,抛光困难

2镀液温度低;

3三价铬含量高;

4硫酸含量低;

5铬酐含量低;

6阳极活化不好、导电不均,软硬不均;

7铬抛光力度不够

预防措施:

1)降至工艺范围

2分析调整;

3分析调整阳极的检测可以借助液体电流密度表进行

4分析调整;

5分析调整;

6检测(液体电流密度计);

7增大抛光量;抛光纹理有润滑作用,数量少或过浅,不利于印刷

3.2  一定印量后脱墨(镀层硬度软,耐磨性差)

原因分析:

1)Dk过小,镀层硬度低

2镀液温度高;

3三价铬含量低;

4硫酸含量高;

5铬酐含量过高;

6阳极活化不好、导电不均,软硬不均;

7抛光砂带过细,铬抛后粗糙度不够

预防措施:

1)降至工艺范围

2分析调整;

3分析调整;

4分析调整;

5分析调整;

6检测(液体电流密度计);

7增大抛光带颗粒度

3.3  单张样看不到脱墨和刀线,印刷后形成卷材,整体会有色差现象

原因分析:

1)抛光砂纸过粗;

2铜层处理粗糙度过高

预防措施:

1)降低抛光砂纸颗粒度,或减小抛光压力;

2检测调整

 

四、印刷过程出现刀线(铬层硬度不够,容易损伤)

原因分析:

1)温度过高

2电流密度过低

3CrO3浓度过高

4三价铬含量过低

5铜杂质过多

6铬:酸比不当(H2SO4高)

7阳极活化不好(软硬不均)

8添加剂使用不当

预防措施:

1)调整至工艺范围56-58摄氏度

2适当升高55-60A/dm2

3分析调整200-220g/L

4分析调整可通过电解实现

5铬液除杂处理或稀释

6调整

7刷洗、话化

8严格控制补充量

 

五、镀层沉积慢,电流效率低

原因分析:

1)铬酐浓度高、温度高、电流密度小、硫酸含量高,三价铬含量低;

2版辊转速过高;

3整流器输出不准确,显示电流高于实际电流;

4整流器输出波形不良,为脉冲波形;

5电路有漏电情况;

6铁离子过高

预防措施:

1)调整;

2调整搅拌越强烈,电流效率越低

3调整;

4示波器检测,增加滤波器或更换电源;

5检查;

6铬液除杂处理,或稀释铁离子的存在会在阴极表面还原,降低电流利用率

 

六、版辊倒角发灰

6.1  烧焦引起的镀层发灰(硬度高,长时间抛光可以抛亮)

原因分析:

1)电流密度过大;

2温度过低;

3硫酸过少;

4三价铬过高;

5铬酸浓度低;

6转速过慢;

7添加剂含量过高;

8阴阳极距离过大

预防措施:

1)1、2、3、4、5、6、8调整

2)添加剂过高会使电流效率过高,产生高电流密度区烧焦;

6.2 局部温度高引起的发灰(镀层质地软,抛光容易漏铜)

原因分析:

1)导电不良引起的端面温度过高引起;

2、镀液循环速度慢,或对流方向设计缺陷,热量不能够及时消散

预防措施:

1)故障往往出现在导电好的一端,而导电不好的一端不容易出,原因所有电流都集中在一侧,超过了单个端面的导电极限一般出现在版头上。

 

七、版头上倒角1cm处泛白,易漏铜

原因分析:

1)版堵、版壁过薄,或吊架加紧力过大,造成版辊焊缝内侧变形。

调整方案及预防措施:减小加紧力,注意工艺调整

1)提高铬酸的含量;

2提高硫酸含量;

3适当降低电流密度;

4适当提高转速;

5适当降低添加剂使用量

版辊要求:

1增大版堵厚度;

2版辊与版壁紧配合;

3提高焊缝深度;

4注意焊丝的选择,应选含合金成分少的焊丝

具体参考《凹版镀铬层焊缝内侧泛白故障解决方法》

 

八、版面亮度不够,铜面修磨处镀层粗糙

原因分析:

1)铬酐含量低;

2硫酸含量少;

3三价铬过高;

预防措施:

1)1、2、3项调整

 

九、铬层与基体结合力差

原因分析:

1)铜辊油不彻底

2铜辊表面有锈蚀

3铜层分层

4电流密度过大

5镀液温度过低(特别是版面)

6铬酸比不当(H2SO4过少)

7)铬层过厚。

预防措施:

1)加强有机和无机脱脂

2注意镀前活化5%H2SO4活化10秒以上

3注意避免二次镀铜或镀铜液氯离子含量

4降至工艺范围

5升高至工艺范围,并保证入槽10秒钟后通电时间不宜过长

6调整工艺参数

71015u为宜。

 

十、版辊耐腐蚀性差

原因分析:

1)温度过低

2电流密度过高

3CrO3浓度过低

4三价铬含量过高

5铬:酸比不当(H2SO4少)

6阳极活化不好(电流密度不均)

7壁厚太薄,印刷压力大

预防措施:

1)调整至工艺范围54-58摄氏度

2适当降低普通镀铬55-60A/dm2

3分析调整200-220g/L

4分析调整可通过电解处理实现

5调整

6刷洗。

 

十一、镀层厚度不均匀

原因分析:

1)阳极导电不良;

2阳极表面涂层状态不均一;

3如用铅阳极,表面有铬酸铅覆盖

预防措施:

1)定期检查;

2)(液体电流密度表);

3定期刷洗

 

十二、镀铬槽电压高

原因分析:

1)铜排、阳极架、碳刷导电不良;

2硫酸含量低,酸比不当;

3三价铬太高;

4阳极表面涂层破坏;

5阳极距离过大

预防措施:

1)检修;

2分析调整;

3注意监控;

4做电化学测试;

5距离80mm为宜

 

十三、镀铬后网值变小

13.1 电镀损耗

原因分析:

1)温度过低

2电流密度过大

3CrO3浓度过低

4三价铬含量过高

5铬:酸比不当(H2SO4少)

6镀铬时间过长,铬层过厚。

预防措施:

1)调整至工艺范围

2适当升降低

3分析调整200-220g/L

4分析调整3-4.5g/L

5分析调整铬:酸比1001.1-1.2

6正常电镀。

13.2 抛光损耗

原因分析:

1)抛光过重

2电雕网墙过小。

预防措施:

1)避免用过粗的抛光砂纸

2适当抛光

13.3 铜层硬度不够

原因分析:

1)电雕时网型边沿(网墙)有鼓起的现象。(“肿嘴”现象)

预防措施:

1)铜软的版辊,电雕可适当将网值雕大。镀铬前铜层适当用3000号磨石打磨版面

 

十四、版辊进入铬槽后腐蚀

原因分析:

1)版辊表面有油

2镀液离子超标

3版辊版面有酸洗的残液存在。

预防措施:

1)加强电解脱脂也可有机和无机脱脂想结合

2电解处理温度:65-70,电流密度:60A/dm²以上

3加强清洗酸洗溶液浓度不过高

 

十五、三价铬含量过高

原因分析:

1)阳极面积过小;

2阳极电化学性能差;

3有机物污染;

4铁离子过多;

5硫酸过多;

6搅拌过于强烈

预防措施:

1)适当调整;或定期电解;

2增加铅衬,或更换电化学性能优良的阳极;吸氧电位不一样,氧化能力也不一样

3查找根源,杜绝污染;有机物造成过多的六价铬还原;

4铬液除杂设备电解或稀释;铁离子的存在,降低阴极效率,本身被还原成价铁价铁又会被铬酐氧化成三价铁,造成三价铬升高;

5分析调整;

6适当降低旋转速度

 

十六、镀铬有点,严重的漏铜,但退镀后铜面没有

原因分析:

1)版面有胶体物粘附

预防措施:

1)清理设备和周边环境一般是由碱性颗粒物粘附到版面上,入槽后与铬酸反应形成胶体物,使初期没有镀层沉积,形成点

 

十七、镀铬有点,退镀后再施镀,其它位置也会出

原因分析:

1)整流器不通电的情况下有导通情况;

2加热设备有漏电情况

预防措施:

1)检测整改设备镀槽有漏电情况,会造成版辊入槽后有铬层局部腐蚀情况

 

十八、镀层上镀速度慢,特别是实地网上

18.1 胶体膜溶解慢造成的原因

原因分析:

1)硫酸含量低;

2三价铬含量过高

预防措施:

1)检测调整;版面上形成的胶体膜法溶解,现象是通电后版面颜色变深,但没有铬层沉积

18.1 胶体膜溶解过快造成的原因

原因分析:

1)工艺不当,胶体膜不容易形成;

2铬酸浓度高;

3镀液温度高;

4转速快;

5硫酸高;

6三价铬少

预防措施:

1)检测调整;

 

十九、直径粗的版端面上镀不上铬

19.1  镀层分散能力差:(两只版对接处)

原因分析:

1)间距过小;

2镀液分散能力差:铬酸低、硫酸高、三价铬少、电流密度低、转速过快等原因

预防措施:

1)调整

19.2  温度过高引起的覆盖能力下降:(靠近吊架处,导电端面)

原因分析:

1)导电不良造成端面温度过高引起;

2镀液循环速度慢,或对流方向设计缺陷,热量不能够及时消散

预防措施:

1)检测整改电镀过程中,如果用纯水冲刷端面后能够镀上,就可以判定为是此项原因引起的

 

二十、电镀直径粗的版版面整体不亮

原因分析:

1)上液泵流量不够,或对流方向不当;

2阳极面积不够,上槽镀液成分不稳定;

3三价铬浓度过低,硫酸过量等

预防措施:

1)调整上液泵喷流方向;

2)计算整改;

3加酒精调整

 

二十一、版面铬泡

原因分析:

1)版面胶体膜过厚,电镀初期不能及时沉积铬层所致;

2脱脂剂冲洗不干净;

3镀液中硫酸过低;

4三价铬太高

预防措施:

1)分析镀液成分,并调整

2)增大冲洗力度;

3提高硫酸含量;

4)大阳极小阴极电解。

640


二十二、版面掉铬

原因分析:

1)在出现掉铬的地方总会有宏观大裂纹出现,且底层铜层颜色为黑褐色,已经被腐蚀;

2怀疑铬层硬度脆性太大,在版辊使用过程中产生宏观裂纹,造成底铜被腐蚀,产生氧化物,导致铬层脱落;

3客户的版辊有很多是多次利用,版壁很薄,强度低,在使用过程中变形大,对镀层的韧性要求就很高,一旦镀层脆性大,就很容易造成铬层的宏观裂纹

640 (1)


预防措施:

调整镀铬工艺,减少镀铬脆性;提高铬酐含量,降低电流密度,提高算比,降低三价铬,减少添加剂的使用;提高镀铬温度,提高版辊选装速度等;都可以提高镀铬层韧性

640 (2)


二十三、版头不亮

原因分析:

1)铬酐过低;

2温度过低;

3硫酸不足;

4三价铬过高

预防措施:

1)分析调整;

2)调整工艺

3)分析调整;

4)分析调整。

640 (3)


二十四、镀铬起皮,或有大面积铬点

原因分析:

1)硫酸太低;

2冲击电流过大,可采用阶梯电流;

3预热时间过短

640 (4)


预防措施:

1)电流改为逐渐递增,分三次,第一次0.1倍,第二次0.2倍,第三次正常计算电流,酸比1.3

640 (5)


二十五、版面铬点(漏铜)

原因分析:

1)环境中有碱性污染物,特别是粉状清洗剂颗粒,造成清洗后的版面二次污染;

2三价铬过高;

3镀液颗粒物污染;

4镀槽有漏电的可能,一般会出在二次镀铬产生更多铬点

预防措施:

1)检查、清理;

2) 电解处理;

3)过滤镀液;

4)检查、整改。




原创文章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txxcdg.com/a/125.html

相关推荐

cache
Processed in 0.011713 Second.